登录注册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我要投稿
把灾害转变为经济数据,这是刘劲近期关注的课题。
就在长江商学院的第十二届青投论坛举办之前不久,水患突袭河南,除了伤亡之痛之外,经济损失的蝴蝶效应已经在7月份的统计局经济数据中显现。8月16日,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付凌晖表示,7月份,受外部不确定因素增加和国内汛情、疫情影响,部分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有所回落。
在青投论坛结束后,刘劲接受了MIR专访。他表示,当大家还在聚集“双碳”政策的落地影响时,我们需要站在更长期的视野来看,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将会越来越显著,碳达峰、碳中和将只是这种趋势前行的一个政策指引,而对于商业世界来说,或许大家还没有意识到气候和环境的变化究竟会如何影响他们的生意。
核心是碳排放价格
在刘劲看来,一切问题的核心,还是要回到成本上来。“如果减碳的成本只是一两美元每吨,那么大家努努力都可以完成。但是,按照美联储的数据,目前减碳的成本是六七十美金。这就不是大家稍微努努力就能完成的事情了。”刘劲说,大家都不愿意做碳中和,核心还是经济问题。
刘劲表示,“人类的经济发展完全是跟能源的利用紧密相关的,它们两个的相关系数是90%,也就是说你如果要过更富裕、更好的生活的话,你用能源一定是更多的;你的能源用得更少的话,你的生活一定会更差。”
换句话说,如果要减低排放,意味着直接影响到经济的发展。然而,当全球都还困于新冠疫情时,经济增长本来就压力倍增。“因为这个原因,所有国家都不愿意减排。”在刘劲看来,减排问题事实上是一个观照全球变局的钥匙。
对于刘劲来说,他所看到研究数据已足够让人警惕。“我们把数据做了一个比较,如果我们现在在疫情当中,新冠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的损失是6%(2020年)。如果我们面对全球气侯变化不做任何举措,以后2100年,每年就等于一场新冠疫情,而且是持续性的。从规模上来讲,它对经济的损失是大过于第一次、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规模。”
减碳的节奏
刘劲同时也对当下一些企业存在的运动式减碳提出了警示,在他看来,运动式减碳和碳达峰、碳中和的要求事实上是背道而驰的。
2021年4月30日,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及碳达峰、碳中和。当时的提法是:“要有序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积极发展新能源。”
而一个季度过去,在今年7月30日举行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中强调,要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很显然,一些地方在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动作走样变形的情况。
刘劲说,碳达峰、碳中和所设立的时间点要求,很多企业并没有真正意义上领悟其中的节奏。
“到2030年才是碳达峰,之后30年才是碳中和。这绝非一朝一夕的事情。为什么要留出这么长时间?还是回到之前,碳排放本质上是经济问题。中国目前的基建还没有完成,经济增长还需要比如基础设施、工业建设等地方,在这个阶段运动式减碳,显然是不对的。我们的企业家,需要更加准确理解政策的含义。”
在刘劲看来,对于碳排放博弈,本质上是谁应该为碳排放负责的问题。这种博弈既存在于国际之间,同样存在于从产业到公司乃至于到企业内部的决策单元。
减碳的博弈
MIR:为什么减碳在近年来成为了国内宏观政策的关键词?
刘劲:到底谁应该负责减排,这里面有很多的讨论。如果你看现在的排放,亚洲是世界第一。如果按国家来说,中国是全球排放最大的国家,排放占全球的34%。但要从历史角度看,空气中大部分的二氧化碳都来自于西方发达国家。所以这里面就有很核心的博弈。
中国的排放目前是全球第一,排放当然跟能源的消耗有直接关系。2007年,中国的排放已经超过美国,成为全球能源的第一用户。但从人均角度可以看到,中国目前人均能源使用只有美国人的四分之一,日本人的一半,韩国人的一半。
从这个角度来讲,我们中国人也是人,美国人也是人,你用那么多的能源你当然应该减排;美国人说你那么多的人,你当然应该减排。所以说这是另外一方面国际的博弈。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范围内的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是有核心矛盾的。
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我要减排,中国人说要过更好的日子,所以我肯定现在不能开始减排。印度人说我更不能减排了,我现在的排放才是中国人的四分之一,我还要排放更多。但发达国家说你们有那么多的人,全球50多亿的人都是发展中国家的人,所以你们应该承担起责任,这是两个巨大的博弈。
但如果全世界人民都做一个美国梦,都想像美国人那样生活,世界会变得非常热,这是无法持续的状态。因此,如何解决这些博弈,这是全球治理的核心问题。
MIR:减碳的办法有哪些?
刘劲:从经济的角度上来讲只有两种方法:
方法一:降低新能源的成本。比如说光伏和风能成本低的话,你不用任何刺激,大家自然而然就会用新能源。这个成本是非常重要的,科技的进步极端重要。在科技还没有到位之前,政府要用补贴的方式降低新能源的成本,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
方法二:增加碳排放的成本。你想让社会用新能源减排,要让大家做一个自愿的选择,如果把碳排放的成本升到足够高,既使技术没有发展到那一步,大家也会转到新能源上来。所以这是两个大的方向。
如何来增加碳排放的成本,基本的概念是给碳排放上税,可以用行政化的方式上税,比如钢铁行业、其他的制造业,排放一吨要多少钱的税,这是一种方法,这种行政方法往往会带来各种各样的效率低下。
另外就是用市场的方法解决问题,比如说中国整体的碳排放,一年只能排这么多碳,通过建立一个碳排放市场,通过交易产生市场价格,实际上这种价格也是碳税,是社会给碳排放企业上的税,目前在中国是非常低的,基本上起不到实质性的作用。
企业行动指南
MIR:在宏观层面的博弈之外,对于公司组织来说,减碳意味着提出什么样的要求?
刘劲:对于企业来说,需要明确的是,减碳是一个董事长命题,不是C什么O或者简单的社会责任部门的事情。
像这种层面的考量,必须是一个公司最高层的决策。只有站在完全政治和战略的高度上来想这类问题时,他才能想清楚。你给任何一个副总或者甚至只给CEO都没有用,一定是公司董事长,或者说最高的决策层董事会议题。要不然,这种投入,一般公司肯定是做不到的。
但对于这一类问题的思考,在国内的企业中普遍是很稀缺的。比如说现在我们看到,像这种互联网平台的反垄断。但企业本应该早有这种意识。如果马云在5年10年前有这种前瞻性的想法,阿里巴巴现在不会有这么大的麻烦。
MIR:减碳和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对于企业来说,能够带来什么机遇?
刘劲:为什么中国非常支持控碳,加入巴黎协议等,为什么邻国印度就不愿意做这个事情。大国担当的问题、能源安全问题、经济发展问题都很核心。
另一点是在新能源领域,如光伏、风能、新能源汽车,中国在全球都是非常领先的。所以说这里面就有意思了,如果全球都要减排和去碳的话,对中国的商业、产业意味着非常巨大的机会。
我算了一笔账,如果碳的价格是每吨75美金,也就是每年大概有3万多亿美金的市场。如果都做这个事,中国可以真正做到产业上的跨越,目前像光伏、风能和新能源汽车已经是非常典型的例子。
而具体落到产业,以新能源的发展为例,像风能、光伏,如果有足够能力把能量储存下来,就可以很大意义上解决消纳问题。所以,储能市场是未来非常重要的发展市场。
产业政策的价值
MIR:此前对于新能源的产业政策,学界一直存在很大的争议。今天我们如何评价?
刘劲:这就需要回到我们怎么理解产业政策。一般通俗的理解,产业政策实际上出现在市场失灵的时候。现在没有绝对的、不被产业政策干预的市场,比如特斯拉在美国,同样也是得到了产业政策支持的。
只不过说,他的产业政策方式和我们有些不一样。比如,现在我们很多人都知道,特斯拉利润的一个重要来源是卖碳排放指标,这种碳排放指标就是产业政策。
退回到中国市场,我觉得近年来我们的新能源产业政策是非常成功的。如果不是此前产业政策的支持,今天中国的新能源领域绝对不可能跑到如今的位置。
这和双碳政策其实是一样的;从微观看,可能每个人都觉得我现在的日子还不错,所以市场并没有动力去解决那些隐藏在日常生活之下的真正大问题——比如气候、环境变化。因此,这是必须要由政府出面来解决的。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产业政策是必须的。
特别声明:北极星转载其他网站内容,出于传递更多信息而非盈利之目的,同时并不代表赞成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内容仅供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凡来源注明北极星*网的内容为北极星原创,转载需获授权。
北极星碳管家网获悉,3月12日,宜昌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近日印发《宜昌市林业碳票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这是湖北省首个市级林业碳票管理办法。《办法》共33条,对宜昌林业碳票申请、签发、交易、应用、融资、监督管理等内容进行了全面规范,明确了工作流程和相关部门职责。在全市行政区域内,
随着操作员按下启动键,亚洲首艘圆筒型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海葵一号”搭载的双燃料发电机组成功并网运行,这是我国首个深水油田二次开发项目在能源综合利用领域取得的又一创新性成果。双燃料发电机组顾名思义就是既可以烧油又可以烧气,既拥有柴油机组卓越可靠的性能,又具备天然气机组经济环
4月2日,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完善价格治理机制的意见》。健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的能源价格政策。建立健全天然气发电、储能等调节性资源价格机制,更好发挥对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支撑作用。完善新能源就近交易价格政策,优化增量配电网价格机制。综合考虑能耗、环保水平等因素,完善工业重点领域阶梯电价
3月28日,2025中国企业碳中和峰会暨第四届碳中和行动联盟成员大会在杭州召开。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与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中国能源研究会三方共建的碳管理体系(电力行业)服务中心(以下简称服务中心)在大会上正式成立。据了解,服务中心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授权成立、中国能源研究会统筹指导、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31日,福建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七部门发布印发关于推动制造业绿色低碳发展若干措施的通知。文件明确,鼓励制造业企业开展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组织实施年节能量达500吨标准煤的节能改造项目,省级工业节能降碳和循环经济专项资金对投用(投产)的项目,按项目年节能量最高给予每吨标
当前,面对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紧迫性日益增强,以及各国政府对低碳经济的承诺,电力市场与电碳协同的议题变得尤为重要。本研究旨在深入理解电力市场机制如何通过与碳排放权交易的有效结合,以实现电力系统经济性与环保目标的双重提升。在这样的背景下,探讨电力市场与电碳协同的理论基础,构建电力系统
国际能源署(IEA)发布分析报告《2005全球能源评论》,主要内容如下:#x2022;nbsp;全球能源需求在2024年增长了2.2%,增速快于过去十年的平均水平。所有燃料和技术的需求在2024年均有所增长。增长主要由电力行业引领,电力需求激增了4.3%,远高于全球GDP3.2%的增长速度,这一增长主要受到创纪录的高温天
导语2024年以来,从国家发布水泥和铝冶炼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指南的征求意见稿,明确外购非化石能源电力可以核减碳排放,到发布发电行业配额分配方案和水泥、钢铁、电解铝行业工作方案的征求意见稿,明确不再将电力间接排放纳入全国碳市场管控范围,行业上对电碳市场协同的预期变化可谓是“过山车式
记者31日从中国市场监管部门获悉,4月1日起,18项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国家标准将正式实施。这批标准涵盖多个国民经济重要产业,包括铸造、有色、化工、建材、矿山、机械、交通、农业、电工电子、食品、废弃处置等。此批国家标准重点针对以往企业碳排放核算“边界不清、难以互认”的问题,对“算什么、
3月23日,由上海锅炉厂有限公司研发设计并制造的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全球首台3000吨/天水煤浆气化废锅设备顺利发运,标志着我国在大型煤气化装备领域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据了解,中煤榆林煤炭深加工基地项目不仅被生态环境部列为煤化工行业碳评价试点示范项目,同时也是化工领域半废锅流程煤
在全球绿色转型浪潮中,碳排放成为国际贸易的关键考量因素,碳壁垒逐渐兴起。在此背景下,绿电直供模式作为一种新兴的电力供应方式,进入人们的视野,引发广泛关注与探讨。绿电直供,简单来说,是指可再生能源发电企业直接向终端用户供电的模式。其核心在于电力的绿色属性,通过建设专用线路或借助智能
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通知,公布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共27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5〕2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为落实国务院《2030年前
3月19日,浙江省发改委印发《浙江省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详情如下: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浙江省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的通知省级有关单位,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浙江省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若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19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的通知,加快建立以区域碳预算、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为重点的碳排放双控制度,扎实推进“6+1”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省碳排放强度力争降低4.48%以上,为“十五五”高质量完成
3月18日,《重庆市大型会议和活动碳中和实施方案(试行)》发布。《方案》提出,到2025年,建立以市级党政机关及所属事业单位、市属国有企业等为实施主体的大型会议和活动(赛事、展览、演出)碳中和工作体系。全文如下:重庆市生态环境局中共重庆市委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重庆市商务委员会重庆市文化和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17日,中国石化青岛炼油化工有限责任公司海河路加氢站通过权威机构评价,获得“碳中和”证书,成为我国首座“碳中和”加氢站。该加氢站位于青岛炼化氢能“产研加”示范园内,除具备向氢能公交、氢能卡车等用氢车辆加注氢气的功能,还能向运输氢气的长管拖车等运氢车辆灌装氢气。
3月14日,山西阳泉发布《阳泉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文件提出,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2%,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37%、发电量占比达到14%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森林覆盖率达到25.87%,为全市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奠定坚实基础。全文如下:
香港交易及结算所有限公司(香港交易所)13日宣布,已于2024年实现碳中和。香港交易所在新闻稿中表示,截至2024年底,香港交易所全球约99%的办公地点及设施已采用可再生能源电力。通过直接采购绿色电力或购买可再生能源证书,有效地降低了来自电力的碳足迹。此外,香港交易所通过旗下国际碳市场平台,投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13日,财政部发布《关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5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提到大力支持可再生能源发展,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继续推广新能源汽车,完善充换电基础设施,推动城市公共服务车辆电动化替代。支持废旧物资循环利用体系建设,促进再生资源回收利用
近年来,中国经济与国内运输部门经历了重大转型,这一转变使得2024年国内对汽油、喷气燃料和柴油等常见石油燃料的需求出现了小幅下滑。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这些石油燃料的总消费量约为每天810万桶(mb/d),较2021年的水平降低了2.5%,仅略高于2019年的水平。(来源:能源新媒文/能源杂志)随着中国经
日前,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发布《重庆市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详情如下:重庆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公开征求《重庆市加快建立碳足迹管理体系的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修改意见的函有关单位和个人: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
近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公布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试点旗县(区)和园区名单。呼和浩特市新城区等10个旗县(区)和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0个园区为自治区碳达峰试点。详情如下:关于自治区碳达峰试点名单的公示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按照《内蒙古自治区碳达峰试点建设方案》(内发
北极星氢能网获悉,3月31日,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公布2025年陕西省第一批工业领域碳达峰试点优秀案例,陕西华秦新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的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入选。原文如下:关于公布2025年陕西省第一批工业领域碳达峰试点优秀案例的通知陕工信发〔2025〕70号各设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杨凌示范区工业
4月1日,陕西省工信厅关于公布2025年陕西省第一批工业领域碳达峰试点优秀案例的通知(陕工信发〔2025〕70号)。绿色低碳技术试点优秀案例:1.建筑外立面太阳能光伏一体化技术:西安中易建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CO2复叠分体空气源热泵技术:陕西一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3.碱性水电解制氢技术:陕西华秦新
北极星储能网获悉,3月21日,盂县发展和改革局发布《盂县碳达峰实施方案(征求意见稿)》。其中提出,加快推动盂县上社抽水蓄能电站开工建设,推动盂县梁家寨抽水蓄能站点从国家抽水蓄能中长期规划备选项目清单调整为重点实施项目。推进新型储能规模化应用,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与电力
3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发布关于印发自治区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文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评估审核,确定呼和浩特新城区等10个旗县(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0个旗县(区)和园区为自治区碳达峰试点。详情如下: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关于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28日,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6部门发布关于印发自治区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文件指出,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组织评估审核,确定呼和浩特新城区等10个旗县(区)、呼和浩特经济技术开发区等20个园区为自治区碳达峰试点。详情如下:内蒙古自治区发展改革委等6部
日前,忻州市政府印发《忻州市碳达峰实施方案》。文件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和清洁能源装机占比达到60%,发电量占比达到30%,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下降确保完成省下达目标,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
3月2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通知,公布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共27个。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5〕2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会:为落实国务院《2030年前
3月21日,国家发改委印发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共涉及1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7个试点单位。详情如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5〕2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执委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印发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确定第二批27个国家碳达峰试点,现予公布。详情如下: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关于印发第二批国家碳达峰试点名单的通知发改办环资〔2025〕248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发展改革委,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
3月19日,浙江省发改委印发《浙江省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详情如下:省发展改革委关于印发《浙江省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的通知省级有关单位,各设区市发展改革委:2025年是“十四五”收官之年,为深入贯彻《关于推动能耗双控逐步转向碳排放双控的意见》《浙江省推动碳排放双控工作若
北极星售电网获悉,3月19日,浙江省发展改革委发布关于印发《浙江省2025年碳达峰碳中和工作要点》的通知,加快建立以区域碳预算、行业碳管控、企业碳管理、项目碳评价、产品碳足迹为重点的碳排放双控制度,扎实推进“6+1”领域绿色低碳转型,全省碳排放强度力争降低4.48%以上,为“十五五”高质量完成
请使用微信扫一扫
关注公众号完成登录
姓名: | |
性别: | |
出生日期: | |
邮箱: | |
所在地区: | |
行业类别: | |
工作经验: | |
学历: | |
公司名称: | |
任职岗位: |
我们将会第一时间为您推送相关内容!